智能制造更需要匠心传承-2017中国上海国际压铸铸造展览会

上传时间:2017-6-22 浏览次数: 1355

目前,中国也在不少领域取得了很多让世界瞩目的成就,如载人航天、载人深潜、大飞机、超级计算机和高铁装备等。但在制造业整体上,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,产业小、散、弱,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稀缺等问题。为了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,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。并且,采取了工业“2.0”补课、“3.0”普及、“4.0”示范的梯次推进战略。 
  

 

    应该说,这既着眼全局、立足长远,又贴近实际、有的放矢。眼下有四个短板,制约着“中国智造”的发展速度:首先是核心装备受制于人,难以完全自主可控。如果罔顾大量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的现实,在不掌握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制造工艺的情况下贸然行事,可能会演变为充斥着大量外国技术和装备的“智能制造”,无异于又一次“市场换技术”。 
  

 

    其次是制造体系“缺心少脑”,空壳化空心化亟待解决。心是芯片,90%以上依赖进口。脑就是工业软件,高端市场的80%以上被国外垄断,国产软件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超过50%。 
  

 

    再次是“四基”比较薄弱,影响质量品牌价值提升。“四基”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%以上,高档轴承、液压件、气动件和密封件等基本依赖进口。中国铸造已有5000年历史,产量连续16年世界第一,但工艺落后创新能力薄弱,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较高。 
  

 

    最后是技能工艺和职业培训水平不高,工匠精神传承不力。一味大干快上,会造成高端技工紧缺、低端技工过剩,下岗多和就业难将在较长时期内共存。德国能搞“工业4.0”,不光是因为在汽车、机械、医药化工、光学、电机和电气等方面世界领先,还因为德国工人具有良好素质和复杂技能。 
  

 

    即便国家对推进智能制造如此清醒审慎,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冒进苗头。但智能制造不是要将规模做大,而是要将原材料和智能物流等基础保障、智能制造和智能运维等内部架构做强,以提高劳动效率。智能化重在通过大数据对易发故障部位做重点监控,而不是密密麻麻的安装探测头,优化不好会降低效率甚至拖垮系统。又如在路径上,将智能化等同于自动化、信息化,买设备、购软件、建平台、上云端,大搞机器换人、搜罗一大堆数据,却不充分研究客户的需求,导致智能制造陷入形式化和运动化,反而提高了成本。 
 

 

    再如在产品上,也要追求高大上。不提机器人、3D打印、无人机、高铁和北斗导航等,好象就没法谈智能制造。德国Festo(费斯托)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和培训领域享誉全世界,最尖端的产品却是小小的气动元件。产品没有高中低之分,技术工艺质量等因素才决定了产品的高中低档次。智能制造时代,仍然甚至更加需要这种执着专一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。在笔者心中,智能制造不管如何风云变幻,本质上仍是互联网+工匠精神,或言之智能化+专业化。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,更是一种精神。这种精神未必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,但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离不开工匠精神。

 
 
地址:上海闵行区申滨南路1058号龙湖虹桥天街D栋901室

电话:+86-21-69190370      E-mail:1060727407@qq.com

关注我们

CSFE

 © 2021  上海华野会展有限公司   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0918号-1

x
x